当前位置:首页  中心新闻
上海师范大学何声清博士应邀在亚洲数学教育中心作学术报告
—— 2020-12-16 ——

20201216日下午,应华东师范大学亚洲数学教育中心主任范良火教授邀请,上海师范大学何声清博士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数学楼401报告厅进行了亚洲数学教育中心第十三期学术报告,题为《关于初中生概率迷思概念发展特征的研究》。本次报告由中心博士后诸方淳主持,采取线上(钉钉平台)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线下共50余人参加,有数学教育方向的研究生、相关领域的一线教师以及高校教师等。

何声清博士的报告从概率的缘起开始,阐述了概率学与教的困难。从学生层面剖析主要是学生对概率认知存在诸多局限和困难,从教师层面剖析主要有老教师未学过概率、教师认为概率难教以及教师对概率理解的偏差等。

之后,在宏观探索层面,何博士以自身做的研究为例展示了工具设计的一部分并对相关结果进行了分析与反思。当然,基于前期的探索,何博士提出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学生在概率问题中表现出哪些典型的迷思概念?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何博士探讨了“等可能性偏见”、“机会无法预测和量化”、“基于数量或比例关系”、“基于模糊的样本空间”等迷思概念。

那么学生概率迷思概念的研究还可能有哪些方向?由此,何博士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哪些是顽固的迷思?哪些是可消除的迷思?为了更好地刻画这些问题,何博士引入了Siegler的叠波模型。

在微观探索层面,何博士具体探讨了“等可能性偏见”中的两个类型,即第Ⅰ类等可能性偏见与第Ⅱ类等可能性偏见。

在延伸的议题方面,何声清博士提出了2个方向,分别是诱发等可能性偏见的因素与数学教师对学生迷思概念的了解程度,并基于此提出了教师KCS与学生迷思一致性的研究。在此研究上,何博士又进行了相关的干预,并且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

在提问环节,线上线下观众的参与度都很高。具体来说,观众的问题主要涉及统计与概率的关系、研究设计的问题、问题的复杂度、测试的标准、迷思概念与错误概念的关系等方面。何博士对此一一作了回答。本次报告在线下观众的掌声与线上观众的点赞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