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春,华东师范大学亚洲数学教育中心博士研究生罗婕彤与谢思成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数学楼401报告厅进行了亚洲数学教育中心第十四期研究生论坛报告,题为《Investigating teachers’ interactions with textbooks as curriculum resources: Findings from secondary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Shanghai, China》(中文题为《探究教师与作为教材资源的教科书的互动:关于上海初中数学教师的研究》)。本次报告由中心博士后李淑惠主持,采取线上(钉钉平台)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有50余人参加。
报告一开始,罗婕彤与谢思成就团队研究的项目进行了简单介绍,项目由范良火教授发起,主要参与人有范良火、程靖、谢思成、罗婕彤、王一粟、孙宇翔等六位人员。报告主要分为引言、文献综述、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等几部分。前面四部分由谢思成进行汇报,后面两部分由罗婕彤进行汇报。
谢思成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从教材的意义以及教师与教材的互动入手提出了项目研究的目的,并从相关文献中发现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从而引出其团队现在进行的研究。
在第三部分研究问题阶段,谢思成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其团队正在进行的工作,分别是上海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与教材互动的基本特征,不同的上海数学教师群体与教材互动模式的异同,以及上海数学教师与不同类型教科书互动的特点等。
在第四部分的研究方法上,谢思成介绍了本研究的框架、样本、研究工具、数据收集与分析等。
之后,由罗婕彤进行结果的讨论与结论的展示。
首先,罗婕彤就第三部分研究问题的结果进行了探讨。在教师与教科书互动的总体特征上,罗婕彤主要从教师与教科书互动最为频繁的方面、相对频繁的方面、框架、互动的总体概况等进行了介绍;在不同教师群体与教材互动的差异上,主要从高学业表现学校与普通学校、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等的相关对比上进行介绍;在教师与不同类型教材的互动上,主要介绍了教师与三种教材、练习册、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等的联系。
在结论部分,给出了“上海数学教师与教材互动总体比较频繁”,“学校在互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与练习册互动的频率相对较低”,“学生用书与教师用书互动频率相对较高”等结论。此外,罗婕彤也简单介绍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的展望,并对相关帮助过此研究的单位与个人进行了感谢。
在问答环节,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老师和同学对均值、弗莱德曼检验和威尔克森检验、例子/例题、问卷、信效度、样本的选取等问题进行了提问,罗婕彤、谢思成以及在座的范老师对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解答。本次研究生论坛在大家满满的收获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