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中心新闻
华东师范大学亚洲数学教育中心举行第二十九期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24-01-16 ——

2024110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明园晨辉学者李淑惠博士和亚洲数学教育中心博士后李娜在亚洲数学教育中心第二十九期研究生学术论坛上作了题为《针对技术赋能数学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一项关于中德教研员信念和实践的比较研究》的报告。本次报告由亚洲数学教育中心博士后Dyana Wijayanti博士主持,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等高校的50余名师生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参与了本次论坛。

1.png

本次报告的内容是基于亚洲数学教育中心与德国教师教育中心DZLM研究团队的一项合作研究,此项研究系由中心主任范良火教授主持的华东师大“幸福之花”先导研究基金项目“数学教材电子资源的开发与效果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该部分的研究成果论文《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 with technolog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acilitato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China and Germany》在报告后已在国际顶级数学教育研究刊物《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上最新发表,作者为Daniel Thurm、李淑惠、Bärbel Barzel、范良火和李娜,李淑惠为通讯作者(全文请点击: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649-023-10284-3)。

报告从引言与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这几部分展开。报告伊始,李淑惠博士指出中德两国因文化背景差异,在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存在差异,然而关于中德数学教研员的实践与信念的国际比较研究存在明显空白,由此引出了研究问题:在使用数字化数学工具教数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DMT-PD)背景下,中国教研员和德国教研员的信念和实践有何共性和差异?李淑惠博士指出,关于教研员的定量研究极少,而本研究主要从信念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中德两国的教研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有202个中国教研员和138个德国教研员参与。

2.png

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部分由李娜博士进行展示。结果显示,中德教研员的共性有:他们对于数字化数学工具(DMTs信念都是积极的,他们都相信DMTs有优势并且适合用来教授新内容;教研员关于DMTs的自我效能感有限;设计DMT-PD材料的原则是能力导向和参与者导向;教研员对教研活动的制定会考虑教师和教研员的兴趣。中德教研员的差异有:中国教研员自身的专业发展比较多样化;中国教研员对DMT-PD材料的改编较少,而德国教研员更喜欢自己改编或创造DMT-PD材料;中德两国教研员在教师合作方面的差异比较细微;中国教研员认为学生在掌握数学内容之后才能被允许使用数字化数学工具;中国教研员更喜欢案例相关性的DMT-PD设计原则;至于DMT-PD能力方面的优先级,中国教研员更倾向于培养教师的技术能力、合作、PCK,而德国教研员更倾向于培养教师的PCK和自我效能感。最后,李娜博士还给出了关于如何提升教研员专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在问答环节,观众们就中国教研员与德国教研员的背景差异、facilitatoreducator两个词的适用性、电子表格的使用情况、中德教研员在“干预”中学教学模式或方式上的区别、德国教研团队与中学合作的方式、数字技术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提问,李淑惠博士和李娜博士一一给出了解答,并和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研究为针对技术赋能数学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对国际视野下的教研员的信念和实践的比较具有启示作用。

最后,中心主任范良火教授对参会师生表达了感谢,并预告了亚洲数学教育中心在新的一年里将会开展的学术报告。

3.jpg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亚洲数学教育中心办公室

供稿:谭奇

修改校对:戚艳兴

审稿:张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