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中心新闻
牛津大学教授Terezinha Nunes应邀在亚洲数学教育中心作学术报告
—— 2021-10-12 ——

20211012日,作为亚洲数学教育中心校庆学术报告的第一场,英国牛津大学教授、2017Hans Freudenthal奖获得者Terezinha Nunes应邀在钉钉平台作了题为《Using mathematic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亚洲数学教育中心博士后李淑惠博士主持,共有70余名观众参与了这次报告。

报告一开始,Nunes教授从伽利略的一段话出发,引出了“数学作为一门语言”的观点。在这门语言中,数字是数学语言的组成元素。随后,她讨论了数字、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并指出这是理解数学的重要基础。接着,她又谈到,数字是在文化层面形成的符号体系,同时也可以成为思维的工具,并以计时法为例进行了说明。

从数字的两类意义,Nunes教授进一步谈到了两类相关的数学思维:量化推理和算术。她总结了符号形成的思维过程,并且谈到了儿童的数学推理发展过程。之后,Nunes教授通过一系列例子,阐述了如何发展儿童的量化推理能力。她也根据先前的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实际操作和纸笔作图,儿童的行动范式(schema of action)可以发生转变,进而转入使用图表来表示数量关系,并举了使用图表来解决正比例问题的一个实例。

最后,Nunes教授再次回到“数学作为一门语言”的观点,指出儿童的数学的学习过程与学习一门语言类似,也需要通过社会化来形成思维模式,这种“社会化”的过程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并且要让他们更好地使用数学作为工具来理解世界。当然,学校教育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塑造儿童的思维以适应数学工具的使用。此外,Nunes教授也简要介绍了一本她与其他研究者合作的与这一主题有关的著作,供感兴趣的观众参考。

在问答环节,观众向Nunes教授踊跃提问,问题包括使用例子的表现形式,针对初中学生所使用的实际操作的案例设计,学生使用放缩关系和函数关系进行推理的偏好,语言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行动范式与思维模式的关系,以及与数学学习相关的认知能力等。Nunes教授借助报告中提及的案例以及手边的物件生动形象地解答了以上问题。报告的最后,主持人李淑惠博士感谢大家参与的同时也介绍了中心下一次学术报告时间和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