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中心新闻
数智时代数学教育研究论坛暨第三届世承数学教育研修班顺利举行
—— 2025-08-23 ——

2025818日至20日,“数智时代数学教育研究论坛暨第三届世承数学教育研修班”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亚洲数学教育中心、上海“立德树人”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主办,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长沙师范学院、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宁波江北区教育局、宁波教育学院、宁波市江北区外国语艺术学院等单位的近五十位师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1与会人员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数学科学学院数学教育系主任吴颖康主持,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周国栋致开幕词。周国栋教授对与会嘉宾致以热烈的欢迎,并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他还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学科的优秀传统,以及数学教育方向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2周国栋教授致辞

第一天上午有三场专家报告。陕西师范大学罗新兵教授以《数学学科育人素材的选取与应用》为题进行了分享。他详细介绍了现行数学教材以及近年数学高考真题中育人素材的类型与分布情况,并针对如何在教学实践和考试命题中更好地融入育人素材提出了宝贵建议。

3罗新兵教授报告

上海师范大学黄兴丰教授与博士生张运吉带来了题为《跨文化课例研究中的知识边界跨越》的报告。他们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与坦桑尼亚教师开展的课例研究,深入介绍了跨文化课例研究的方法、核心理论框架与具体案例。

4黄兴丰教授报告

湖南师范大学袁智强教授的报告名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的微格课例研究》。他从如何开展一项教育研究谈起,联系其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如何通过在线夏令营的形式,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设计并实施微格课例研究。

5袁智强教授报告

第一天下午进行了“数学教师的学习与发展”的专题汇报。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多位师生进行了六场小型汇报,内容涵盖课例研究、学习共同体、TPACK等多个方向的研究案例和理论模型,展示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6“数学教师的学习与发展”的专题汇报

第二天上午同样有三场专家报告。华中师范大学徐章韬教授与博士生李罗、邹雨阳联合带来了题为《构造重心辐射式认知结构:减负提质在课堂中的技术实现》的报告。他们提出了“中心辐射式认知结构”的新思路,强调课程结构的重构与类比式学习,为实现“减负提质”的双重目标提供了可行路径。

7徐章韬教授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吴颖康副教授作了题为《数据观念的测评与发展》的报告。她聚焦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的“数据观念”,系统分析了其内涵和构成,并通过大规模测试,建立了六层级的数据观念学习进阶,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学情分析和测评工具。

8吴颖康副教授报告

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数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郑瑄老师作了题为《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自然之道》的报告。她从道家理念出发,结合“矩形”与“阿波罗尼斯圆”两个教学案例,探讨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数学教育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价值,引导与会者更好地理解数学教育教学的自然之道。

9郑瑄老师报告

第二天下午进行了“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教学研究”的两场专题汇报。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师生进行了七场小型汇报,内容涉及初中阶段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观念、模型观念等核心素养,和小学跨学科主题教学、课堂导入设计、日本数学教科书分析等多个方面。

图片1.jpg 图片2.jpg

图10 “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教学研究”的专题汇报

数智时代数学教育研究论坛暨第三届世承数学教育研修班”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闵行校区圆满落幕。这次会议不仅为数学教育领域的同行和硕博研究生提供了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也推动了数学教育教学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进一步发展。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亚洲数学教育中心办公室

供稿:颜厥远(照片由李祎玮提供)

修改校对:吴颖康,沈湘瑜

审稿:张凤华